楚王问鼎

成语出处

楚王是指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,关于春秋五霸的说法,一种是: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吴王阖闾、越王勾践,还有一种说法是:齐桓公、晋文公、楚庄王、秦穆公和宋襄公。但无论哪种说法,楚庄王都是当之无愧的五霸之一。事实上,楚庄王称霸当中,迷之操作数不胜数,比如,楚庄王最初继位时,前三年可谓是声色犬马,一度骄奢淫逸,不理朝政,但三年之后,楚庄王便开始了争霸之路。关于楚庄王有个传说:有个鸟呆在高高的山上,三年不飞,飞将冲天,三年不鸣,鸣将惊人。如此以静制动蓄势而发,岂非生命力、创造力和破坏力都极强的九头神鸟,这当然是后来楚庄王对自己的美化的说法,但用来形容他却也不为过。

三年之后,楚庄王玩够收心,果然一鸣惊人,头一年,他就联合秦国和巴国灭了庸(在今湖北竹山县)。三年后,楚庄公意气风发,让他的小弟郑国攻打背楚降晋的宋国,而此时的已然不是晋文公当年,晋国国内动乱,根本无暇无暇顾及宋国。楚庄王一路凯歌,把队伍开到了周王室的眼皮子底下,称要军演。

而此时的天子为周定王,也是个外强中干的人,不敢得罪楚庄王,此时又没有齐桓公和晋文公来护驾,只好想出个办法派人去犒劳楚军。而楚庄王一看这架势,对天子派来的代表问九鼎的重量如何?这在当时是非常忌讳的(虽说孔子也表示当时礼乐崩坏),因为这就代表楚庄王有想当天下共主的心,不臣之心昭然若揭。当时的代表王孙满义正言辞地说:“政权的合法性在德不在鼎,上天是视德授权的。现在周德虽衰,却天命未改。鼎的大小轻重,还是不问为好。”

楚庄王虽然对这个说法不是很满意,但也只能收兵回国。后来问鼎这个词就被寓意为想要称霸的意思,如问鼎中原就是称霸中原的意思,进而还有其他关于鼎的成语如一言九鼎,代表说话的分量很重,一般用来尊敬称他人的说法。

九鼎

众所周知,鼎在古代,尤其是夏商周时期,是所有青铜器中最能代表至高无上权力的器物,夏朝时青铜鼎的种类逐渐增多,商朝时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,西周青铜鼎种类更加丰富。九鼎传说为夏禹所铸,使用的青铜则来自天下九州,象征着夏对各部落国家和部落联盟的领导权。后来夏桀失德,九鼎迁商;殷纣失德,九鼎迁周。鼎之所在,也就是权力中心所在。

而鼎在古代被视为天子的权利象征,尤其周公旦(周文王四子,周武王姬发的弟弟)制周礼后,对这一礼制更为重视。彼时祭祀之时,士用一鼎或三鼎,大夫用五鼎,诸侯用七鼎,而天子才能用九鼎,代表最高权力。夏禹所铸九鼎是利用九州贡金铸成,象徵九州,这样就能名正言顺管理天下,而九州(大禹时期,天下分九州:分别为豫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扬州、荆州、梁州、雍州、冀州、兖州)其实就是天下的意思,与后来的华夏、四海、神州等说法都是一个意思。看下面这张图:

是不是跟铜钱的形状很像,当时人们的世界观,是天圆地方。半球形的天扣在正方形的地上,叫“普天之下”,简称“天下”。正方形的上下左右,是四个海,东西南北各一个,叫“四海”。在四个海的当中,叫“四海之内”,简称“海内”。海内或天下的正当中,叫“中国”,即天下或四海之中的邦国。住在中国的,是诸夏或诸华,即华夏。东西南北的“非华夏民族”,细分称东夷,南蛮,西戎,北狄;统称则叫夷,或蛮夷,或夷狄。其实这些划分都是根据当时的文明程度来划分的,在当时的“中国人”眼里,文明的差异体现在是否开化上,你开了,你就是文明的种族,你没开,你就是野蛮的,一股油然而生的文化优越感自此在华夏人心中升起,作为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国度,这种文化优越感确实情之有理,也绵延子孙后世。

该文章内容由作者“樱花狗子”提供,并非商业用途,转载请申明 私自转载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

lionの金库